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京津冀观察|协同发展需要更多“标准化+”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9 08:43:28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周,为期六天的中关村论坛圆满闭幕。据悉,在首次设立的标准化专题平行论坛上,三地协同又传喜讯——到2025年,京津冀将制定区域协同地方标准30项以上,助力协同发展更上层楼。

随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生产协作也越来越广泛。产业环节动辄涉及上万企业,企业布局每每横跨诸多区域,如此复杂的生产组合,必须在技术上使生产活动保持高度的协调和统一。为了达致规范,目前除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挺在前头”,地方标准也是重要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一体化,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备项,对于提升管理效率、扩大产业市场等高质量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同标准才有高效率,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京津冀始终将标准一体化视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出台,为大规模建设冬奥会运动场馆提供技术支撑;到《医学检验危急值获取与应用技术规范》落地生根,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自2012年首都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三地立足此高规格平台,积极探索区域协同标准化协作模式,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据统计,2015年以来,三地已累计发布数十项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3+X”标准化协作机制越跑越顺畅,区域协同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标准协同是大势所趋,但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也不能片面强求一致。平心而论,在民生、社会等诸多领域,三地地标体系仍然“高低不同”,如果脱离实际一切从高,很可能导致落实中的“跑冒滴漏”。继续把好事办出好效果,还需更多协同智慧。一方面,三地要进一步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窠臼,积极协商、求取共识;另一方面,也要在实际操作中稳扎稳打,把握好“目标一致性”与“现实差异性”的平衡。除此之外,也不妨积极动员有关单位、社会组织,不断改革创新标准制修订程序,建立灵活高效的制修订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标准一体化,带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为全国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积累了经验。沿着目标继续前行,让“标准化+”在更多领域落地,由此产生的发展红利也将更好反哺三地人民。

上一篇:

这一预测获证实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16亿至8亿年前原生类固醇分子 当前快看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