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资讯】预制菜带来小龙虾市场新机遇 2023小龙虾的销售情况与消费趋势
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预制菜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随着气温回升,又到了新一年的小龙虾消费旺季。作为往年夏季餐饮消费的“顶流”,伴随餐饮消费复苏的大趋势,今年的小龙虾市场也已经“蠢蠢欲动”。另外,随着预制菜风口的持续,今年的小龙虾市场更呈现出了新态势。
预制菜带来小龙虾市场新机遇
(资料图)
尽管还未到消费的最佳时节,但各小龙虾产地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据多地媒体报道来看,在上海嘉定,当地产“炮头虾”(专指个体超过45克的小龙虾)已经开始上市。在江苏睢宁,目前每天小龙虾的捕捞量在1000斤左右。
小龙虾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据媒体统计,2022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约为2800万亩,养殖总产量约300万吨,产值约为960亿元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万多家小龙虾专业门店,2022年小龙虾餐饮产值约为3122亿元,比上年增91.8亿元,同比增长3%。
小龙虾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大中城市。小龙虾单店、连锁消费量有规模的餐饮企业集中在湖北省、江苏省等主产区,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作为有社交属性的美食,小龙虾颇受消费者青睐。据美团餐饮数据显示,2022年美团闪购整体小龙虾交易额为1亿元。
小龙虾半成品菜和预制菜需求
一直以来,水产类预制菜产品都是预制菜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餐饮消费回暖态势,今年的小龙虾预制菜产品有望被“带飞”。
对于今年的小龙虾市场, 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目前小龙虾原料还未大量上市,总体价格偏高。对于消费市场而言想,小龙虾已经不属于新品范畴,而是非常成熟的常规产品,整体产销量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4月中旬,盒马宣布成立预制菜部门。盒马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由于天气原因,目前小龙虾出货量相较去年略低,价格有小幅上涨。伴随气温回升,预计到5月中旬会进入相对稳定的供应区间。
该负责人称,从门店前期销售情况来看,目前小龙虾的消费群体正逐渐从年轻人群向中老年消费者群体延伸。对此,盒马也研发了各类新品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另外,随着宅经济、懒人经济、露营经济等新消费趋势出现,小龙虾半成品菜和预制菜陆续受到热捧,盒马将不断完善预制菜研发和供应链体系,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同样是零售平台,4月11日,叮咚买菜宣布与“中国龙虾之都”的江苏盱眙达成合作。在当地打造集小龙虾培育、研发、加工为一体的预制菜供应链。据了解,该体系建成后,仅需24小时小龙虾即可以预制菜的形式从虾田送达全国消费者手中。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小龙虾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大的国家之一,总面积达1759.4万公顷,内陆淡水水域以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四大河流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有2800多个大小湖泊、5000多条大小河流以及众多的水库、池塘。
日前海南省发布的《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三年行动方案”中,对渔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诸多举措。其中,除了对海洋渔业提出“往深海走”之外,也对发展传统淡水养殖,提出“扶持引导中部市县开展淡水特色水产种苗繁育和养殖”“支持陆域集中连片养殖绿色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和举措。海南实施的众多手段对我国如何激活本土淡水渔业、保证优质动物蛋白供给提供了答案。
智慧养殖让渔业更高效
发展智慧渔业,对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十分重要。2022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6869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68万吨,占比达80%以上。传统水产养殖高度依赖人力、经验,存在靠天吃饭、风险难控等问题,需要依托新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并非智能技术在某个环节的简单应用,而是要实现渔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比如,在福建省连江县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1号”的智能化平台上,可实时看到海水pH值、盐度等数据,鱼儿生长情况如何也一目了然。“定海湾1号”船体总长60.9米,宽32米,养殖水体1.58万立方米,能抵御15级台风。按下按钮,就可以进行投料、清洗网衣等操作。据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大黄鱼为例,深远海养殖平台单位产量是传统养殖的5倍,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无论从生产管理、决策销售还是经济效益看,智慧渔业都有着传统渔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赋能,不仅能显著提升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决策的能力与水平,还让渔业发展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通过智慧养殖系统,可以实现鱼病远程问诊,甚至构建一个鱼病防控网络。有的智慧养殖系统,还汇集了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使得养殖到销售的决策过程更科学。此外,智慧渔业还可以和农(渔)村电商、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业休闲旅游等联动发展。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水产养殖已经开始和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提供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从长远看,智慧渔业效益可观,发展前景广阔。不过,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深远海养殖平台投入大,“定海湾1号”前期投入就高达上千万元。单靠养殖户、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显然难以负担。小型智能化水产养殖设备提供的水质监测、环境监控、自动投饵等辅助功能,对养殖效益增加的效果还不明显,渔民投入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智能养殖设备的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成本共担机制,智慧渔业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推进智慧水产养殖,促进传统渔业变革,是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养殖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同时,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加速发展,水产养殖业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持续以科技赋能水产养殖,提升渔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一定能推动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让更多水产养殖从业者、企业从技术进步中受益。
渔业育种科学研究持续进步
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一直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2/3左右,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随着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进步,我国水产养殖业逐渐摆脱了对野生种的依赖。鱼类新品种的培育,也极大促进了相关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鲫鱼和鲤鱼产量已从1983年的4.8万吨和8.6万吨增至2020年的274.9万吨和289.6万吨。鲤鱼、鲫鱼、罗非鱼、中国对虾、扇贝等已形成系列新品种,实现了品种更新换代。2022年,我国大约有550个水产养殖种类,其中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土著种约280个,引进种约80个,人工培育品种约200个。
分阶段来看,我国的水产种业经历了以捕捞天然苗种为主、以简单的人工繁殖苗种为主和遗传改良种应用逐步扩大的3个主要阶段。1958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以及成功进行海带自然光育苗,标志着我国水产种业进入第二阶段;以1991年原农业部启动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为标志,水产种业进入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为了把控新品种培育的源头,针对特定的养殖种类,遴选认定了一批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通过这些举措,基本形成了中国现代水产良种与种业体系。
以长江淡水渔业为例,在长江禁捕后,湖北省农业发展中心组织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科所、武汉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首批研究“刀鱼”(学名长江刀鲚)“土憨巴”(学名中华沙塘鳢)“石扁头”(学名大鳍鳠)“金鳅”(学名铜鱼)、“草鳊”(学名长春鳊)“江团”(学名长吻鮠)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的人工繁育驯化推广技术,助推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开展,为渔民增收提效提供新的产业门路。
2021年,长江“刀鱼”首次在湖北人工养殖成功。2022年新建繁育驯化基地8个,基地总数达到37个,储存培育亲本11.5万尾,繁育苗种3500万尾,推广养殖面积1万多亩,生产商品鱼195吨。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国内巴沙鱼的养殖,2017—2018年,由于国产巴沙鱼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整体产量较少,而市场对巴沙鱼有较大消费需求,中国企业只能从越南大量订购巴沙鱼。为了打破国内巴沙鱼市场对进口成鱼的依赖,一些渔业企业开始尝试巴沙鱼的本土化育苗育种。从2018年开始,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建设了上百亩的育苗基地,培育更适合本土生长的巴沙鱼苗。
为了能让这些巴沙鱼更适应海南岛北部以及两广甚至更北部地区偏冷的生长环境,温棚育苗应运而生,不仅保障了下塘后的幼鱼成活率,也填补了国内冬季鱼苗的短缺。通过多年的探索,海南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繁育方法,不仅让鱼苗更适合本土环境,存活率也从最初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2023-2028年小龙虾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