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曝泄露车主隐私,马斯克本人也曾遭偷窥!
(资料图片)
特斯拉的车载摄像头系统近年来争议频发。在中国市场,部分区域曾一度禁止使用特斯拉车型。此外,此前也有部分车辆功能因“存在泄露隐私风险”被停用的先例。
2022年3月,比亚迪和东风日产旗下车辆相继停用了远程拍照功能。据了解,上述两个品牌的“千里眼”及远程拍照功能可远程记录并查看车外摄像头拍摄的影像信息。2022年5月,有网友称通过高合汽车HiPhi X的“车车互联”功能,可实时查看多位高合汽车用户的行车记录仪实时画面,随后高合汽车宣布关闭该功能。
“为了实现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人机交互、智能网联等功能,智能网联汽车会不断地采集环境感知、车辆工况,还有驾驶人员以及乘客的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更好地提供功能,包括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但在使用这些重要数据的过程中,车企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并合规使用,避免出现数据和隐私安全风险。”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主任、TIAA网络安全委员会秘书长罗蕾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为规范智能汽车数据收集与使用,2021年以来,多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规定,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
不过在实际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繁杂的信息收集条款时,消费者依然很难做出分辨。J.D. Power(君迪)之前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8%的智能汽车用户“一直都知道”个人敏感信息被收集,明显低于智能手机用户(31.2%);而超过20%的用户很少知道或完全不知道个人敏感信息被收集,明显高于智能手机用户(16.7%)。同时,近半数(47.8%)的受访车主表示从未收到过汽车品牌或经销商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提示。这表明,很多的数据收集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兼信息政策所所长黄鹏看来,尽管相关部门在推进产业发展和保障数据安全方面具有关键地位,但当前法规体系、标准体系仍存在多头监管的问题,还需尽快细化一些行业性的管理要求。“从数据安全监管的角度,国家网信部门是牵头部门,但是涉及具体行业细则的出台,还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去推动相关工作。”黄鹏表示。
“不知道有多少车主仔细阅读过相关的隐私政策条款,可能在使用车辆时不经意间就已经勾选了‘同意’选项。但这方面还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车企‘划底线’,某些霸王条款越过了法律红线也是无效的,因此需要立法界的支持。”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蔡硕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