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芽之旅》低剧透超长评(反正没人看我随便写)
#铃芽之旅 低剧透超长评
当电影界都在用视效自欺欺人时,他在用视效讲故事
我们喜欢故事。不幸的是,最近电影的出品方似乎习惯了进行巨大的视效投入掩盖低劣的故事,极尽喧哗之能事为观众奉上一道道九转答辩。华丽的视效从来不是坏事,因为我们也喜欢感官上的刺激。当电影界都在用视效自欺欺人时,只有他,用恰到好处的视效娓娓讲述着人间烟火。新海诚带着《铃芽之旅》来了,用他绝对的美与细腻呈现了一个崭新的故事。这是铃芽的旅途,也是新海诚在故事与美学继续探索的旅途——你可以相信这个男人。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瑕不掩瑜,观影后劲足,非常值得回味,不失为新海诚一次成功的尝试。本文将从部分题材,故事,人物,缺憾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讨论。
当然了,一个人认为的一部优秀电影在另一个人看来也可能觉得不过尔尔,仅作讨论。
(相关资料图)
>>荣耀与刻板印象<<
《君名》一作将新海诚推上了神坛,除了带给这个导演巨大的荣耀与关注度,也为独立动画电影带来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将人物个体的纠葛置于宏大的自然背景之下,娴熟的时间线交织叙事,叹为观止的画面美学与细节,新海诚式杂糅超自然力量的现实,新海诚式的爱情与烟火气......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他的电影标志,也成为了他继续创作的重大障碍。一旦某些优点成为了导演的标志,继而变成刻板印象,他/她新的创作中这些优点就会被观众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原地踏步至少还能让这些优点老调重弹,尝试新的创作便极有可能引起口碑的“倒退”。现在人们的观点趋向于两极,没有超越前作那就是“粪作”,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拿到诺奖的作家们很难再写出新的高水平作品。
新海诚显然不想让自己的创作生命早早结束,《铃芽》就是一次新的尝试。有趣的是,从海报,预告的宣发,无不在“误导”观众认为这又是一部新海诚爱情片——一男一女,身后是原野星辰。由于《君名》在我心目中已经是新海诚式爱情的顶点,我对《铃芽》的前期期望并不是很大。然而随着电影的进行,铃芽与她的凳子一路向北的旅途展开,日式人间烟火呈现在了荧幕上,我们会明白《铃芽》更是一部公路片。铃芽的旅途除了她肩负的危急“任务”,更有一路上所见的百态风物,结识的真诚人物。故事由旅途而起,奇遇在旅途中展开。铃芽之旅好像一场“长征”,从出发时的“没有目的地”但肩负使命,在“长征”途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在路上也曾“失去过重要的伙伴”,到最后逐渐找到自己的终点,也找到了自己的“源点”。公路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于熟悉日本的观众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看到导演安排的情怀与巧思,看到藏在地图里的细节。对于不了解背景的观众来说,不妨把《铃芽》公路片的部分看作是旅游宣传,随着女主展开诗意的旅途。
>>故事与记忆<<
《铃芽之旅》的故事是生活的故事,也是悼念过去的生活的故事。
好莱坞大佬Robert McKee在他的著作《故事》中系统阐述了电影故事的结构与要素,奠定了电影叙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如果从结构上对《铃芽》的故事进行拆解,不难发现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电影故事。必须说明,电影故事不是八股文,章法只是为了不让节奏混乱,空洞无物,影响观感的故事以“敢于创新”的名义招摇撞骗。从电影1/4处铃芽离家踏上旅途的“诱发事件”(inciting incident),到电影的中转(mid point),再到末尾的危机时刻(crisis moment,可以理解为决战),到升华主题的高潮(climax),清晰而完整的故事结构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故事的基本质量,使得叙事节奏恰当。
很显然,这个故事不同于新海诚之前的电影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公路故事。旅途中虽不乏或紧张或痛苦的危机,但新海诚仍用他温柔的叙事和明丽的画面美学将女高中生铃芽的公路故事变得温馨而浪漫。可以说,新海诚的视觉艺术在这个公路故事的讲述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明亮的色调以及充实丰富的细节让这个电影中的世界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画作则改变了摄像机下公路片的荒凉色调,带给寂寞的公路温暖的感觉。在他的画面中,旅途不再是未知而可怕的,而是会遇到一份又一份的善意,感受到一个又一个“逝去的地点”里人们的记忆。
>>为什么我们不相信铃芽的爱情<<
说结论:新海诚式的爱情太简单太单纯,复杂的是屏幕外的我们。有人该批评新海诚式的爱情虚假,有人认为女主就是犯花痴,有人认为女主“缺了男主的世界就不能活”唐突而可笑。为什么我们不相信铃芽的爱情?从人物的动机和塑造上说,铃芽与草太的爱情线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部电影并不只是爱情片,主要剧情的转折不可能只是围绕情感分分合合展开。这本身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硬伤”,但是导致了另一个问题,下文会提到。
先来看看男主草太:首先,这是个帅哥;其次,这是个负责任的会关心人的刻苦认真的帅哥;最后让我们现实点,这是个负责任的会关心人的刻苦认真的在首都有房的帅哥。那是不是帅哥变成椅子都有人喜欢?这个问题反过来想,假如你的心上人变成椅子而且你知道有办法把ta变回来,大概你的选择也会跟铃芽一样。最主要的是,这个从始至终都很负责任的男人形象上没有崩坏,而且站得住脚。他怕死,怕铃芽担心,但是在他的关键时刻做出的艰难选择很好的展示了人物的秉性(reveals his true character)。他为了教师资格刻苦备考,也为了控制灾难的发生放弃了考试。欠他钱的兄弟为了他不惜百里奔波,房东也对这个男人赞不绝口,一个个侧面丰富了草太的形象,也为铃芽的情感托付提供了基础。
再来说说铃芽。一个优秀的新海诚女主肯定是颜值在线的,不论是校服马尾还是浴衣发髻,铃芽那种自然灵动的美的确十分耐看。除了外在,铃芽更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比起其他的新海诚女主,铃芽的身上多了一份奋不顾身的果敢坚强,多了一份说走就走的超强行动力。这种性格成因于铃芽的幼年经历,以细节暗示的形式分散地在电影中讲述。
我惊叹于新海诚对幼年铃芽的心理描绘。心理学上认为孩童的画作能够展示孩子的性格变化与心理状态,所以当小铃芽3月11日的图画日记呈现在电影中时,带给观众一种无声的震撼。弗洛伊德认为人会把痛苦的回忆压抑淡忘以避免心理伤害,但同时这种压抑会造成对相关事物例如焦虑、恐惧、执念的不健康心态。这样的心理学原理应用到铃芽身上是比较恰当的,能够解释影片中她的固执与害怕。具体的角色心理探讨不在此展开,避免过多剧透。
原生家庭说能够为铃芽的“花痴”行为提供充足的现实依据。根据弗里曼提出的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行为性格的影响,我们在择偶时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铃芽幼年失去的是最珍贵的人,她会不会对爱更加敏感?为了爱会不会更加奋不顾身、更害怕失去?那么当另一个最珍贵的人要离开她的世界时,她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抓住他?应该是会的。这里并不是认为男主作为一个刚见面不久的人“替代”了母亲在铃芽心中的角色,而是像电影末尾揭示出的一样,铃芽“遇到”了另一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逐渐在旅途中找回了爱的勇气。
>>新海诚的中国之旅<<
新海诚来中国首映是吃好喝好了,但他的日本故事到了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这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长津湖》这样的大制作中国故事走出国门尚且不易,《铃芽》这样的日本故事、日本动漫——对于更广大观影人群来说是 “debuff” 的属性——在中国的故事效力肯定是要打折扣的。且不说日本“八百万神明”的观念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能否接受,就连3月11日到底对日本,对铃芽意味着什么也不是大部分中国观众事先了解的。新海诚的世界观是基于现实的,存在一定的幻想且突出这种幻想。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故事的设定多少沾点荒谬,男主的咒语多少沾点中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里氏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死亡失踪十余万人。天灾面前人的一切都是脆弱的,而如果不是生活在日本这样地震频发的岛国,可能很难想象这些灾害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很难读懂新海诚在对铃芽的描绘中大量埋藏的伏笔。前半段看得似懂非懂,直到最后铃芽的旅途到达终点,谜底揭开,中国观众才恍然大悟。然而到了结尾,留给恍然大悟的观众们回味影片前半段中巧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也间接降低了影片在中国观众中的认同度。
鲲之大,一锅炖不下。新海诚的电影之旅有着足够的野心,可是很难说他是否已经具有足够的实力把握如此多的内容和如此重大的题材。从《秒五》到《君名》,显然新海诚已经成功地从微型叙事迈向了中型叙事。前面说到爱情线不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问题在于,新海诚在这次新的尝试中想做的事太多,或者说,艺术野心比较大,导致两个小时的电影容量不能很好地消化公路片、灾难片爱情片这三个题材。观众首先会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爱情片,但新海诚为了给自己对灾难与土地的思考留空间,迫使情感线给二者让道,冲淡了原本脉络清晰情感线索。在平和生动的公路片中穿插着“打怪升级”式的“战斗”则是一把双刃剑,维系了故事线索的同时也给故事平添了紧张气氛,使得故事略显局促。
至于日本女子高中生铃芽小姐为什么这么能跑,这也许是新海诚一贯的处理方式,积极的人物(active protagonist) 追逐目标的时候多少都要用点跑的方式。比较符号化,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考虑到中国现在的高中牲大学牲大多跑不了一千米,还是把这条改成“难以理解”吧。
总体上说,这部电影在维持了新海诚高水准的同时并不固步自封,能够运用恰当的视觉效果讲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有遗憾,但仍然是一部值得二刷的优秀作品。